生态文明建设是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,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“必须科学施策、标本兼治、铁腕治理,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。”“治理雾霾人人有责,贵在行动、成在坚持。全社会不懈努力,蓝天必定会一年比一年多起来。”
近年来,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表述不断升级,足见对于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。 作为绿色发展的重点区域,两会期间,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再次成为热点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三年来,生态环境保护、产业升级转移、优化城市布局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。下一步,三地应当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?围绕该话题,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。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协同治污 据了解,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,京津冀及周边七省区市建立重污染预警会商平台,实现京津冀预警分级标准统一。为加强京津冀环境执法力度,三地环保部门联合制定《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》,从定期会商、联动执法、联合检查、联合后督查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实现协同治污。 治霾是长期工作,也是“难啃的硬骨头”。在全国人大北京团开放日上,全国人大代表、北京市市长蔡奇介绍,北京已经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,制定实施了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。下一步北京将推动实施六环路重型柴油车的限行,严格管控外部过境的高排放柴油车,公交环卫新增重型车安装颗粒捕集器。淘汰老旧机动车30万辆,划定低排放区等。 作为空气污染重灾区,河北产业转型升级、去产能与生态环境治理密不可分。“河北的钢铁产能过剩,既是结构调整的难点,又是环境治理的难点。”在河北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,全国人大代表、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开明宗义,他表示,河北要继续下大力气压减钢铁、煤炭、水力、火力、焦化、电力过剩产能,其中今年计划减少钢产能1562万吨,铁产能1624万吨,电力产能分三批压减,“一钢独大”的状况将出现明显变化。 全国人大代表、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韩宝生认为,对于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而言,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,要“跳出来”思考和布局,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城市间共同规划控制方案,调整产业布局,形成统一的发展目标和防治目标,以污染防治成效最优化统筹区域间的污染治理。 完善跨界河流治理机制 水污染防治方面,京津冀加强区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,建成一批河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,完成跨界河流监测断面优化布设,定期联合开展监测。为加强水污染治理,三地联合签署了《京津冀凤河西支、龙河环境污染问题联合处置协议》,提升了跨京津冀水污染纠纷和突发水污染事件的管控能力。 2015年,国务院通过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(简称“水十条”)。今年是“水十条”实施的第三个年头,如何进一步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。京津冀三地河流比较多,但三地是一个水系,海河水系,因此,水资源的保护、水污染的防治、受到严重污染的水体修复,这些都需要三地协同进行。 永定河、潮白河源于河北、流经北京、从天津入海,贯穿三地。全国政协常委、北京市政协副主席、民盟北京市委主委葛剑平建议,以“两河”为纽带,以“两河”流域为生态涵养圈,构建“两带一圈”的京津冀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区,促进三地生态文明建设。天津作为京津冀三地河流入海口,承接着下游水体易聚集污染的压力。两会期间,天津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,提出在河长制的基础上,探索建立跨界河流省级河长联席会议制度,推进三地涉水问题的统筹协调,推进京津、津冀备忘录和框架协议涉及的水污染治理,探索建立相关共享机制。 政企联动推行绿色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认为,保卫蓝天、协力减排,企业、政府和公众各有责任,必须进一步明晰责任主体、各负其责。“‘大气十条’实施这几年,容易见效益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了,剩下的都是‘难啃的硬骨头’。逐步建立起更高效的多元责任体系和协调机制,才能协力攻坚,加快治理步伐。” 在政策框架下,企业应当如何与政府联动,在推动区域环境治理有所作为?全国人大代表、永清环保董事长刘正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建议,应当打造“区域环境整体绩效服务模式”,也就是一个环境综合服务商或者若干个环保企业联盟,采用合同绩效服务的方式,为一个地区,一个县乃至一个市的生态环境治理需求提供整体打包,系统、综合治理服务。环境服务从单一型转型为综合化、系统化的服务。 此外,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实行系统规划、综合治理。将本地区生态治理需求的终极目标、治理目标分解为几十个工程性指标,把几十个项目统一打包,变成一个总体的“项目包”,提出需求。企业以自身实力,承接这个“项目包”,为地方政府制作区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整体规划,又可以自身实力,提供优质的综合环境服务,满足政府需求。